一步入画 崀山有请
自然景观特色,多奇异的石头山峰,忧森的溶洞
2024-12-02 |名人文化
话说在道光二十四年的八月,京城的会试场上,湖南新宁的举人江忠源,带着满腔热血和对知识的渴望,慕名前往了翰林学士曾国藩的府邸,想要见一见这位当时在湖南已经威名远播的老乡。
江忠源啊,字常儒,号岷樵,后来被人们尊称为“岷帅”。可谁知道,这位饱读孔孟圣贤之书、崇尚克己复礼的曾国藩,对于这位在青楼瓦肆间流连忘返、醉心于赌坊牌局的同乡,早已有了一种微妙的距离感。曾国藩觉得,与这样的人交往,实在是有悖于他的原则和追求,于是就派人来打发这位不速之客。
可这江忠源,似乎早就洞察了曾国藩的心思,他不卑不亢地对着前来拒客的家丁说:“我过去的确有过一些荒唐的行为,但曾大人怎么能拒绝一个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呢?”
曾国藩听罢,觉得江忠源的话确实有道理,于是也就不好再坚持拒绝,只好勉强将江忠源请进了府中。
然而,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曾国藩很快就发现,眼前的这位举子,不仅气宇轩昂、容貌出众,更有一股让人刮目相看的才情。无论是街头巷尾的琐碎之事,还是关乎国家兴衰的宏大之道,江忠源都能侃侃而谈,而且他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预言不久之后就会有大乱发生。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位出身寒门的书生,在与位高权重的曾国藩对话时,竟然没有因为初次见面而有任何的拘谨或扭捏。他高谈阔论,声音响亮得几乎能震塌屋顶,讲到兴奋处,更是手舞足蹈,甚至不小心将手中的茶盏打落在地,但他依然面不改色,谈笑风生,仿佛这**都不值一提。
曾国藩和江忠源,两位同龄的湖南老乡,年纪相当,友情深厚,都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面对国家的危难,他们感同身受,谈笑风生,时间仿佛在他们的对话中悄悄溜走。
这两位未来的风云人物,在初次相遇时,就有一种彼此理解、一见如故的感觉,仿佛是命中注定要携手共赴艰难险阻的战友。
江忠源,这位性情中人,不拘小节,言辞直率,给曾国藩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江忠源起身告辞,曾国藩不禁感慨道:“我一生未曾遇到过如此坦诚之人,将来**名震天下,可惜他将因忠诚与节操而英勇牺牲。”
曾国藩的直觉果真没有错,江忠源不仅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声名鹊起,更是成为了一代名臣。他的确像曾国藩预言的那样,名满天下,却在战场上的英勇牺牲,成为了后人传颂的英雄。
在1844年两人初遇之后不久,江忠源虽然经历了多次科举失败,但凭借“大挑二等”选任的机遇,得以在京城外担任县级教谕,返回家乡任职。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新宁的雷再浩聚集教众起事,与广西的李世德起义军会合,两股力量在广西与湖南边境地区纵横捭阖,声势浩大,成为了当时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咱们的江忠源啊,为了保卫家乡,为了国家安宁,那可是拼了命地筹钱、组织乡亲们,搞了个自卫团,一下子就有了几百号人马。
这江忠源,可真是天生就是个带兵打战的料,一点军事训练都没上过,愣是凭着一股子胆气和智慧,居然在得知敌情后,先是稳稳守住阵地,等那青莲教的人靠近了,就率领勇士们突袭,一战就把起义军给打了个落花流水,还活捉了雷再浩这头大肥羊!
这事儿,可是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湘人以书生杀贼,自忠源始”。咱们虽然不细究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也不去计较参战双方的政治立场,但单说江忠源这次的壮举,对后来的湖湘籍文人领兵出战,那可是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啊。
黄背峒那一仗,江忠源因功被提拔成了知县,然后去了浙江等着补缺,接着又被补任到了丽水县知县的位置,这才算是踏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仕途之路。
话说回来,1851年,太平天国在广西桂平金田这个地方闹起来了,他们就像野草一样,从南疆的崇山峻岭间疯长起来,势不可挡。
咸丰帝一看这阵势不对,赶紧派了文华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赛尚阿当钦差,专门去广西对付太平军。江忠源也跟着去了军中,受到了副都统乌兰泰的赏识。
后来,江忠源又回到家乡,召集了五百乡兵,组建了楚勇,由他弟弟江忠浚来领导,一起去了广西。
还是那句话,为了保护家乡,为了国家安宁,江忠源筹钱、组织乡亲们,结成了自卫团,有了几百号人。他的军事才能,那可是真真切切地体现在了行动上,侦知敌情后,先是稳住阵脚,等敌人靠近了,就率领勇士们突袭,一战成名,生擒了雷再浩。
史书上对江忠源指挥的黄背峒平叛之战,评价高,说他是一个用书生的身份去对抗贼人的湘人。咱们不深究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也不去计较参战双方的政治立场,只说江忠源这次的壮举,对后来的湖湘籍文人领兵出战,那可是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
黄背峒大捷之后,江忠源因功被提拔成了知县,然后去了浙江等着补缺,接着又被补任到了丽水县知县的位置,这才算是踏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仕途之路。
1852年,太平天国大军如猛虎下山,由广西一路势不可挡地冲入了湖南。这个时候,大清朝的统治者们可急坏了,绿营和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不足以抵挡这股洪流。于是,他们决定在**各地招募地方武装力量,来帮助他们“攻剿”太平军。于是,湖南各地开始纷纷涌现出一批批地方武装,他们以“勇”的名义自立门户,比如来自浏阳的浏勇,来自郴州的辰勇,等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曾国藩的湘军了。可能你会疑惑,“湘”字是不是代表湖南呢?其实不然,这里的“湘”是因为兵源主要来自湖南湘乡,因此这支军队被称为“湘勇”。
而曾国藩的湘勇,在刚成立的时候,很多制度、结构和训练方法都是从“楚勇”那里借鉴而来,后者可以说是他的前辈,为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再提一句,清朝历史巨著《清史稿》的主编赵尔巽曾经高度评价说:“湖南招募勇兵出省作战,这始于江忠源。”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勇走出湖南,开启了三湘大地民间武装跨省作战的新纪元。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楚勇如何在广西战场上与太平军过招。在江忠源参与或直接指挥的大部分战役中,太平军似乎总处于不利局面,很难占到上风。这背后的原因,或许与楚勇的战术、士气以及江忠源的领导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话说1851年6月,江忠源带着他的500名楚勇勇士,在象州中平地区与太平军的翼王石达开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决。江忠源和他的勇士们不仅取得了胜利,还一路追击,让太平军的战神翼王狼狈不堪。这一战之后,广西清军的士气高涨,仿佛整个战场都为他们欢呼!
到了1852年,太平军试图突围北上,包围了桂林这座重要城市。面对这样的挑战,江忠源没有退缩,他招募了一千名士兵,日夜兼程前往广西支援。不久,他与另一位将领刘长佑会合,共同在鸬鹚洲坚守阵地,三次挫败太平军的进攻,解除了桂林的危机。因为这次英勇的表现,江忠源被晋升为知府,他的名字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接下来的故事更加精彩。太平军攻克全州后,企图从广西进入湖南。江忠源又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在蓑衣渡布下了天罗地网。他砍倒树木,堵塞了河流,还在西岸布置了密集的炮位。当太平军沿江而上,直奔蓑衣渡时,突然发现有伏击,双方激战了两天,太平军损失惨重,南王冯云山也在这场战斗中牺牲。
太平军被迫改变行军路线,丢弃了大量的物资、船只和随军家属,狼狈地撤退到湘江东岸的密林之中。这场战役,被王安定在《湘军记》中称为“保全湖南首功”。
1852年9月至11月,江忠源继续奋战,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抵抗了太平军长达三个月的猛烈攻击,不仅保卫了长沙城,还击杀了太平军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西王萧朝贵。
1853年,太平军向西征伐,包围了江西的南昌。此时,南昌城内只有千余清军,而“救火队长”江忠源再次率兵1300人前往救援,成功击退了太平军的攻势。
这就是江忠源,一位在那个动荡年代里,用智慧和勇气书写传奇的人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克服的。让我们一起向这位伟大的战士致敬吧!
话说江西巡抚那会儿,一听说江忠源要来,高兴得跟捡到宝似的,直接拍板:“咱们这儿的战事防守,就全听岷帅您指挥了!”于是乎,江忠源这位大佬就接管了南昌城,还给城里的防御措施来了个大升级。
为了不让那些狡猾的太平军藏猫猫,江忠源把城外的民房全烧了个精光,三里地范围之内,一片狼藉。逃兵也不放过,斩草除根。自己更是亲临章江门,日日夜夜盯着战况,不让太平军有半点机会。结果,太平军围城整整93天,愣是没找到突破口,只得灰溜溜地撤退了。
要说这江忠源,早在1851年带兵进广西的时候,就让太平军尝到了苦头。之前跟绿营兵打,那是轻轻松松,一路顺风顺水。但遇到江忠源,这帮太平军可是碰上了硬茬子,不是一般的难对付。
而这连串的胜利,对于文人出身的江忠源来说,可不只是运气这么简单。可能啊,天生的指挥才能,才是他从基层教员逆袭成为太平军克星的关键。
当然,好汉也有不敌天数的时候。1854年的庐州围城战,江忠源终究还是没能躲过命运的安排。
那年,太平军胡以晃、曾天养带着大军逼近庐州,而江忠源呢,接到消息后,星夜兼程,带着两千兵马赶去救援。可这时候,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倾盆大雨,江忠源和士兵们都累坏了,他自己也病倒了。等到赶到六安,太平军已经攻下了桐城、舒城。
话说在那个时候,清军的援军们一个个胆小如鼠,不敢靠近那座被围攻的城市。只有个叫江忠源的勇士,他啊,硬是带着一千人,冲进了那危机四伏的城池里。
过了两天,太平军就杀到了城下,把庐州城团团围住,就像一只巨大的蜘蛛网,把城池死死缠住了。那时候,庐州城里头,兵丁不过三百来个,敢拼的勇士也就五千不到,粮食和弹药更是少得可怜。江忠源知道这城池保不住了,但他就是不肯放弃,坚持要守着,亲自驻扎在水西门边。
这时候,庐州的知府胡元炜为了自己的小命,偷偷跟太平军勾搭上了。太平军知道了城里的底细,就更加凶猛地攻打起来。他们炸掉了水西门,攻破了庐州城,江忠源想自杀,却被身边的人给拦了下来。后来,他被一个叫马良勋的将领背着逃跑,但江忠源不甘心,拼命挣扎,继续和太平军战斗。
他们来到了水闸桥,江忠源身上已经伤痕累累,有七处之多,只好跳进了古塘,选择了自杀,那时他才四十二岁。
清廷听说江忠源死了,大吃一惊,咸丰皇帝悲痛不已,追封他为总督,还赐给他“忠烈”的谥号,并把他安葬在昭忠祠里。
而在千里之外的湖南,有个叫曾国藩的人,正在筹办湘军的水师。他听说江忠源战死了,**悲痛,亲手写了一副挽联:
「百战守三城,章贡尤应千世祀」
「两年跻八座,江天忽报大星沉」
「三战」指的是江忠源死守的三座重要城市:长沙、南昌和庐州。「八座」则是说江忠源因为军功,从知县一路升到了巡抚,共八级。
哎呀,这事儿可得从头说起。江忠源,那可是湘军的开山鼻祖,也是湘军体系里的头号英雄。他的故事啊,就像一部活生生的传奇,让人听了直呼过瘾。
话说江忠源,他可不是一般的猛人,他是湘军里一个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大佬级别的将领。他的倒下,就像是给楚军敲响了丧钟,从此以后,楚军的威风就一扫而空,再也回不到当年那个风光**的样子了。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楚军这号人物也就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偶尔提起的一段往事。
江忠源的故事,就像是一首悲壮的史诗,让人既感慨又敬佩。他的勇敢、他的牺牲,都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不朽的历史篇章。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江忠源这个名字,依旧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勇往直前。
所以说啊,江忠源不仅是一个军事将领,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战争和牺牲,更是关于勇气、责任与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江忠源的名字将**被铭记,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光芒。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