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入画 崀山有请
自然景观特色,多奇异的石头山峰,忧森的溶洞
18163833336
位置境域
崀山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崀山镇境内,湖南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8'53″~110°18'34″,北纬26°13'06″~26°55'21″之间,南与桂林毗邻,北与张家界相望,总面积108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
地质
崀山处于中国扬子古板块和华南板块交汇带上的近南北向资新断陷盆地北段。区内基底构造复杂,南北向和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发育,白垩系岩层发育有4组节理。断裂节理构造控制了崀山丹霞地貌的发育与展布。受中国青藏高原第四纪的快速隆升影响,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具有显著的间歇性隆升特点。
约9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崀山地区东、南、西面高山环绕,中间是低洼且向南倾斜的山间断陷盆地资新盆地。在盆地边缘,形成了快速堆积以红色砂岩和砾岩为主的山前冲、洪积扇沉积。随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等新构造运动开始地势,低洼的红层盆地间歇性抬升。地表流水沿断层和垂直节理强烈侵蚀,形成切沟或者巷谷,坡面开始发育,并形成“赤壁丹崖”。流水沿着红层下切到**深度,开始侧向侵蚀,谷壁沿垂直节理逐步崩塌使得峡谷加宽,形成群峰之间基座相连,基座大于三分之一山高的峰丛。随后侧向侵蚀加深,峰丛又逐渐变为群峰基座分离,基座小于三分之一山高的峰林。
崀山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是白垩系下统栏垅组。下部主要为紫红色厚层含砾砂岩、含砾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紫红色厚层至巨厚层砾岩、砂砾岩,夹含砾砂岩及少量含砾泥质粉砂岩,岩石坚硬,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地层。岩层由南向北厚度变薄。砾石成分复杂,见灰岩、砂岩、粉砂岩、花岗岩等。白垩系总厚200~2320米,大致分布于新宁—窑市—梅溪—资源一带。
地貌
崀山位于中国南岭山系的低山丘陵河谷区,属中国三级地形与二级地形的过渡地带,区内地势南高北低,海拔302~818米 [13],八角寨主峰海拔高818米,是崀山高峰,崀山地貌类型多样,以壮年期丹霞峰丛峰林地貌为典型特色。崀山丹霞地貌以紧密窄谷型壮年期峰丛地貌较为典型,老年期地貌沿扶夷江两岸分布。地貌景观的结构类型很丰富,丹霞地貌26种类型都有分布。壮年期地貌主要分布在II级夷平面上,海拨500~600米。分布面积大,个景多而分散,地貌形态多样,多为峰、柱石以及凿岩、雕壁等蚀余形态。崀山丹霞地貌壮、老年各个发育阶段保存着完好的侵蚀剥夷面和多种侵蚀、溶蚀地貌形态。
气候
崀山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主要生长季节雨量充足,4~6月为雨季,7~9月为旱季。4~6月处于南北气流交汇频繁时期严雨过多,雨水集中,3个月总雨量占全年的42%,当降水强度较大时,可造成局部山洪。平均实际日照时数1465.6小时,可照时数4434.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3%。7月日照时数较多,为248.4小时,平均每天8小时日照;2月日照时数较少,仅49.8小时,平均每天2小时日照。7~8月日照百分率均在50%以上,寒冬到早春的1~3月日照百分率在20%以下。降水以4~6月降水量居多,平均561.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2%。5月份雨量较多,平均为211.8毫米。
水文
崀山区内河流水系属长江流域资江水系,夫夷江河流自南而北贯穿全境,强烈下切,发育三级河谷阶地,切割深度超过25米。汤家坝河和崀芴河呈树枝状汇入夫夷江,丹霞地貌景观密集分布于两条支流。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崀山森林覆盖率80%,生物品种达1026种,其中崀山野化放归的朱鹮种群为30只 [8],有林麝、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小灵猫等野生保护动物,黑熊、豹猫、白鹇、鸳鸯等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境内曾发现新宁毛崀、崀山唇柱苣苔、罗氏楼梯草、大黄花虾脊兰等。
旅游资源
崀山境内地质结构奇特,山、水、林、洞要素齐全,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及湖南省南山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 [10],建有湖南崀山国家地质公园、邵阳市崀山景区,有八角寨、辣椒峰、天一巷、夫夷江、紫霞峒、天生桥六大景区。
八角寨
八角寨景区位于崀山南部,因主峰平地拔起、鹤立鸡群、斜伸八个翘角而得名,景区总面积7.17平方千米,属典型的丹霞方山,海拔816.6米,西、南、北三面绝壁,仅沿东南面有曲径可及。
辣椒峰
辣椒峰景区是崀山丹霞象形景观密集区,是密集丹霞峰丛的代表,展示了崀山丹霞发育演化机制和过程,面积9.62平方千米,主要景点有辣椒峰、骆驼峰、林家寨、鹅公寨、蜡烛峰、一线天、龙口朝阳等。辣椒峰位于佛顶山上,拔地而起,高度180米,上大下小,石顶周长约100米,石脚周长约40余米,呈赤红色,远观像红辣椒,俗称“仙椒钻地”。
天一巷
天一巷是典型的丹霞巷谷,长238.8米,两侧石壁高80~120余米,较宽处0.8米,较窄处仅0.33米,两旁绝壁对峙,笔直如刀劈斧削,抬头唯见一线青天,中科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地洼学说创始人陈国达亲笔题名为“天下**巷”。
夫夷江
夫夷江发源于广西猫儿山,水面宽约100米,窄处70多米,两岸奇峰异石,主要景点有将军石、无影州、长堤柳岸、崀虎啸天、玉石巷、团鱼石、军舰石、啄木鸟石、婆婆岩、笔架山、万古堤防、莲潭映月等,面积24.93平方千米。
紫霞峒
紫霞峒景区包括紫霞宫、万景槽、紫微峰、红华赤壁、乌云寨、刘华轩墓、紫霞轩、象鼻石、红瓦山等20多个景点,面积3.80平方千米,有长达700米的红瓦山丹霞大赤壁,平均高度100米以上。
天生桥
天生桥长64米,宽14米,高20米,桥面厚度5米,全桥呈圆拱形,划天而过,气势磅礴,被誉为亚洲天生**桥。
历史文化
地名来源
“崀”音“浪”,相传舜帝南巡至崀山,惊奇此间美景,流连忘返,说:“山之良也”,乃赐“崀”字,崀山因此而得名。
文物古迹
紫霞宫
紫霞宫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曾为湘西南佛教地,仿古重建的寺庙内塑有高6米的观音菩萨,仅次于南岳的佛像,为湖南二大佛像,为天下七十佛教胜地。
将军墓
将军墓是清末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刘光才的墓地。刘光才字华轩,光绪年间是广西、贵州、上海、浙江提督,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墓地占地500平方米,呈半圆形,四周古树参天,墓碑刻有其生平事迹。墓围石刻精致**,石羊、石马、石人栩栩如生。2003年,其墓被公布为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崀山峒歌
崀山峒歌属传统音乐类,于2018年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明代洪武年间,瑶族先民从城步迁入新宁崀山、麻林、黄金等地,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歌体系,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反映瑶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 [20]主要形式有山歌、号子、田歌、小调、风俗歌等。特别是以“溜溜”作为衬词的《溜溜歌》系列,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棒棒歌》《槽槽歌》《啪啪歌》《月光出来亮堂堂》等山歌,或高亢嘹亮,拖腔悠长;或音量低沉,柔和优美;或结构方正,音律规范。
传说故事
一日千年
在八角寨脚下住着一户杨姓年轻人家。这年轻人每天以砍柴为生,妻子在家织布,操劳家务。此后姓杨的年轻人又上山砍柴来到了八角寨山顶,看到一对白胡子老头在山顶下棋,于是好奇地站在旁边观看。等下过几盘棋后,两位老头准备走了,才发现旁边还站着一位看棋的年轻人,于是就对年轻人说:“小伙子,该回去啦。还不回去,你的家人就等不及了。”这时,这年轻人才突然醒悟过来。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年轻人转身一看,自己带来的扁担和斧头木柄早已腐烂,斧头也是锈迹斑斑。等他慌忙赶回家,发现村子早已变了模样。村里的人他一个都不认识了,也没有一个人能认出他来。当他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向大家打听自己的住处时,大家说,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曾住着一户人家,有一天这户人家的年轻人上山砍柴,一去就**没有回来,失踪了,他的妻子一直没有改嫁,但是直到老了也没有等到她丈夫归来。他连忙向大家说起自己的事。
仙人下棋
每年的三月三日是西王母诞辰,各路神仙都要从四面八方赶去为她祝寿,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会祝寿,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八仙祝寿”。福星、寿星和观音游了八角寨后,八仙在蟠桃会后也跟着众仙来到八角寨,看到八角寨风光果然秀丽,名不虚传,神仙们非常兴奋,欢喜不已。八仙是一次来到八角寨,他们发现这个这座山很有特色,山顶共由几个山头组成,于是就各自坐在一个山头,一边品尝仙桃,一天观赏崀山的风光。这时八仙中的女性何仙姑坐在山头无聊,于是便数起山头来了。她数来数去,发现这座八角寨是七个山头。于是便问八仙其他人,这个山到底几个山头。坐在山头上的八仙,每个神仙都数了一遍,都说是这座山是七个山头。不过八仙们感到疑惑不解,每个人都数了一遍,发现这座山只有七个山头,可自己八仙明明是八个人,为什么却没有一个人人落下呢?八仙怎么也想不通,于是在山顶争吵起来,争吵不休,各讲各的理由。
八仙在争论不休时,于是只好请教观音菩萨,让观音菩萨评评理。观音菩萨告诉八仙,这座山的确是八个山头,于是又就请八仙再数一遍。这时八仙才发现原来在数山头的时候,都忘了数自己所在的那个山头。当观音把原因一讲出来,八仙佩服不已。当八仙得知这座山是由太上老君炼丹的八角变成了,因为中药八角刚好是八个角,所以这座山也是八个角,于是八仙就说:“为了不让后来的人弄不清这座山到底几个角,干脆就取名‘八角寨’吧。”从此以后,人们又把这座山叫做八角寨。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
位置境域
崀山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崀山镇境内,湖南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8'53″~110°18'34″,北纬26°13'06″~26°55'21″之间,南与桂林毗邻,北与张家界相望,总面积108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
地质
崀山处于中国扬子古板块和华南板块交汇带上的近南北向资新断陷盆地北段。区内基底构造复杂,南北向和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发育,白垩系岩层发育有4组节理。断裂节理构造控制了崀山丹霞地貌的发育与展布。受中国青藏高原第四纪的快速隆升影响,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具有显著的间歇性隆升特点。
约9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崀山地区东、南、西面高山环绕,中间是低洼且向南倾斜的山间断陷盆地资新盆地。在盆地边缘,形成了快速堆积以红色砂岩和砾岩为主的山前冲、洪积扇沉积。随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等新构造运动开始地势,低洼的红层盆地间歇性抬升。地表流水沿断层和垂直节理强烈侵蚀,形成切沟或者巷谷,坡面开始发育,并形成“赤壁丹崖”。流水沿着红层下切到**深度,开始侧向侵蚀,谷壁沿垂直节理逐步崩塌使得峡谷加宽,形成群峰之间基座相连,基座大于三分之一山高的峰丛。随后侧向侵蚀加深,峰丛又逐渐变为群峰基座分离,基座小于三分之一山高的峰林。
崀山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是白垩系下统栏垅组。下部主要为紫红色厚层含砾砂岩、含砾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紫红色厚层至巨厚层砾岩、砂砾岩,夹含砾砂岩及少量含砾泥质粉砂岩,岩石坚硬,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地层。岩层由南向北厚度变薄。砾石成分复杂,见灰岩、砂岩、粉砂岩、花岗岩等。白垩系总厚200~2320米,大致分布于新宁—窑市—梅溪—资源一带。
地貌
崀山位于中国南岭山系的低山丘陵河谷区,属中国三级地形与二级地形的过渡地带,区内地势南高北低,海拔302~818米 [13],八角寨主峰海拔高818米,是崀山高峰,崀山地貌类型多样,以壮年期丹霞峰丛峰林地貌为典型特色。崀山丹霞地貌以紧密窄谷型壮年期峰丛地貌较为典型,老年期地貌沿扶夷江两岸分布。地貌景观的结构类型很丰富,丹霞地貌26种类型都有分布。壮年期地貌主要分布在II级夷平面上,海拨500~600米。分布面积大,个景多而分散,地貌形态多样,多为峰、柱石以及凿岩、雕壁等蚀余形态。崀山丹霞地貌壮、老年各个发育阶段保存着完好的侵蚀剥夷面和多种侵蚀、溶蚀地貌形态。
气候
崀山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主要生长季节雨量充足,4~6月为雨季,7~9月为旱季。4~6月处于南北气流交汇频繁时期严雨过多,雨水集中,3个月总雨量占全年的42%,当降水强度较大时,可造成局部山洪。平均实际日照时数1465.6小时,可照时数4434.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3%。7月日照时数较多,为248.4小时,平均每天8小时日照;2月日照时数较少,仅49.8小时,平均每天2小时日照。7~8月日照百分率均在50%以上,寒冬到早春的1~3月日照百分率在20%以下。降水以4~6月降水量居多,平均561.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2%。5月份雨量较多,平均为211.8毫米。
水文
崀山区内河流水系属长江流域资江水系,夫夷江河流自南而北贯穿全境,强烈下切,发育三级河谷阶地,切割深度超过25米。汤家坝河和崀芴河呈树枝状汇入夫夷江,丹霞地貌景观密集分布于两条支流。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崀山森林覆盖率80%,生物品种达1026种,其中崀山野化放归的朱鹮种群为30只 [8],有林麝、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小灵猫等野生保护动物,黑熊、豹猫、白鹇、鸳鸯等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境内曾发现新宁毛崀、崀山唇柱苣苔、罗氏楼梯草、大黄花虾脊兰等。
旅游资源
崀山境内地质结构奇特,山、水、林、洞要素齐全,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及湖南省南山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 [10],建有湖南崀山国家地质公园、邵阳市崀山景区,有八角寨、辣椒峰、天一巷、夫夷江、紫霞峒、天生桥六大景区。
八角寨
八角寨景区位于崀山南部,因主峰平地拔起、鹤立鸡群、斜伸八个翘角而得名,景区总面积7.17平方千米,属典型的丹霞方山,海拔816.6米,西、南、北三面绝壁,仅沿东南面有曲径可及。
辣椒峰
辣椒峰景区是崀山丹霞象形景观密集区,是密集丹霞峰丛的代表,展示了崀山丹霞发育演化机制和过程,面积9.62平方千米,主要景点有辣椒峰、骆驼峰、林家寨、鹅公寨、蜡烛峰、一线天、龙口朝阳等。辣椒峰位于佛顶山上,拔地而起,高度180米,上大下小,石顶周长约100米,石脚周长约40余米,呈赤红色,远观像红辣椒,俗称“仙椒钻地”。
天一巷
天一巷是典型的丹霞巷谷,长238.8米,两侧石壁高80~120余米,较宽处0.8米,较窄处仅0.33米,两旁绝壁对峙,笔直如刀劈斧削,抬头唯见一线青天,中科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地洼学说创始人陈国达亲笔题名为“天下**巷”。
夫夷江
夫夷江发源于广西猫儿山,水面宽约100米,窄处70多米,两岸奇峰异石,主要景点有将军石、无影州、长堤柳岸、崀虎啸天、玉石巷、团鱼石、军舰石、啄木鸟石、婆婆岩、笔架山、万古堤防、莲潭映月等,面积24.93平方千米。
紫霞峒
紫霞峒景区包括紫霞宫、万景槽、紫微峰、红华赤壁、乌云寨、刘华轩墓、紫霞轩、象鼻石、红瓦山等20多个景点,面积3.80平方千米,有长达700米的红瓦山丹霞大赤壁,平均高度100米以上。
天生桥
天生桥长64米,宽14米,高20米,桥面厚度5米,全桥呈圆拱形,划天而过,气势磅礴,被誉为亚洲天生**桥。
历史文化
地名来源
“崀”音“浪”,相传舜帝南巡至崀山,惊奇此间美景,流连忘返,说:“山之良也”,乃赐“崀”字,崀山因此而得名。
文物古迹
紫霞宫
紫霞宫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曾为湘西南佛教地,仿古重建的寺庙内塑有高6米的观音菩萨,仅次于南岳的佛像,为湖南二大佛像,为天下七十佛教胜地。
将军墓
将军墓是清末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刘光才的墓地。刘光才字华轩,光绪年间是广西、贵州、上海、浙江提督,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墓地占地500平方米,呈半圆形,四周古树参天,墓碑刻有其生平事迹。墓围石刻精致**,石羊、石马、石人栩栩如生。2003年,其墓被公布为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崀山峒歌
崀山峒歌属传统音乐类,于2018年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明代洪武年间,瑶族先民从城步迁入新宁崀山、麻林、黄金等地,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歌体系,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反映瑶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 [20]主要形式有山歌、号子、田歌、小调、风俗歌等。特别是以“溜溜”作为衬词的《溜溜歌》系列,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棒棒歌》《槽槽歌》《啪啪歌》《月光出来亮堂堂》等山歌,或高亢嘹亮,拖腔悠长;或音量低沉,柔和优美;或结构方正,音律规范。
传说故事
一日千年
在八角寨脚下住着一户杨姓年轻人家。这年轻人每天以砍柴为生,妻子在家织布,操劳家务。此后姓杨的年轻人又上山砍柴来到了八角寨山顶,看到一对白胡子老头在山顶下棋,于是好奇地站在旁边观看。等下过几盘棋后,两位老头准备走了,才发现旁边还站着一位看棋的年轻人,于是就对年轻人说:“小伙子,该回去啦。还不回去,你的家人就等不及了。”这时,这年轻人才突然醒悟过来。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年轻人转身一看,自己带来的扁担和斧头木柄早已腐烂,斧头也是锈迹斑斑。等他慌忙赶回家,发现村子早已变了模样。村里的人他一个都不认识了,也没有一个人能认出他来。当他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向大家打听自己的住处时,大家说,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曾住着一户人家,有一天这户人家的年轻人上山砍柴,一去就**没有回来,失踪了,他的妻子一直没有改嫁,但是直到老了也没有等到她丈夫归来。他连忙向大家说起自己的事。
仙人下棋
每年的三月三日是西王母诞辰,各路神仙都要从四面八方赶去为她祝寿,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会祝寿,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八仙祝寿”。福星、寿星和观音游了八角寨后,八仙在蟠桃会后也跟着众仙来到八角寨,看到八角寨风光果然秀丽,名不虚传,神仙们非常兴奋,欢喜不已。八仙是一次来到八角寨,他们发现这个这座山很有特色,山顶共由几个山头组成,于是就各自坐在一个山头,一边品尝仙桃,一天观赏崀山的风光。这时八仙中的女性何仙姑坐在山头无聊,于是便数起山头来了。她数来数去,发现这座八角寨是七个山头。于是便问八仙其他人,这个山到底几个山头。坐在山头上的八仙,每个神仙都数了一遍,都说是这座山是七个山头。不过八仙们感到疑惑不解,每个人都数了一遍,发现这座山只有七个山头,可自己八仙明明是八个人,为什么却没有一个人人落下呢?八仙怎么也想不通,于是在山顶争吵起来,争吵不休,各讲各的理由。
八仙在争论不休时,于是只好请教观音菩萨,让观音菩萨评评理。观音菩萨告诉八仙,这座山的确是八个山头,于是又就请八仙再数一遍。这时八仙才发现原来在数山头的时候,都忘了数自己所在的那个山头。当观音把原因一讲出来,八仙佩服不已。当八仙得知这座山是由太上老君炼丹的八角变成了,因为中药八角刚好是八个角,所以这座山也是八个角,于是八仙就说:“为了不让后来的人弄不清这座山到底几个角,干脆就取名‘八角寨’吧。”从此以后,人们又把这座山叫做八角寨。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