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入画 崀山有请
自然景观特色,多奇异的石头山峰,忧森的溶洞
2024-12-02 |名人文化
泱泱中华大国,芸芸各族儿女,也许很多人知道美国南达科他州有一座雕刻着华盛顿等4位总统的“总统山”,殊不知近在眼前的中国湖南新宁县,也有一座自然雕刻一位华夏元首的名山名石,他就是曾被称为崀山“将军石”的“舜皇石”。他跟古帝舜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惜后来被误称为“将军石”,今天须还给他本身应有的面目和应有的尊严,须更名为“舜皇石”。
时下我们面对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县份、一座山石,跟国祚兴衰都有关联。祖国在崛起,中华在复兴,毗邻祖国南疆的新宁县,“将军石”该变则宜变。当前的我们,包括为数众多的新宁儿女呼吁将“将军石”更名为“舜皇石”,并非空穴来风。
以民族的首领命名河岳山川,肇始于华夏。山东省泰山的帝王山、河南省禹州市的大禹山、山西省闻喜县的汤王山、陕西省合阳县的武帝山,虽然不多,但足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贤德仁明的民族首领来给山岳命名的传统,为纪念厚德之人而以某些特定的人名来命名某些自然物,也就不足为奇,譬如山西省忻州市的禹王洞,一如我们今天隆重襄举的舜皇石。
舜皇石,身高75米,重约数百吨,通体为天然褚红色岩石,身上石缝纵横有致,俨然将军披挂的满身盔甲。他地处新宁县崀山镇崀笏村后面,俯瞰滔滔夷江,护卫巍巍崀山,一派气象。他是天然生成的一座巨大石像,毫无半点人工雕琢的痕迹,其外形和神韵酷似传说中的舜皇,因此,本来就该叫他“舜皇石”。他不但全然得助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且更让人称奇的是,他的周边几十平方公里的地面根本无山无石,只是平缓的山峁、土丘和不算高大的植被,他**是传承了舜皇的精魂灵气而从地下悄然生长出来的帝王巨像,是舜皇凡体涅槃后的化身。
舜皇是我国原始社会的首领,的确存在过,只是当时的历史并无完整的文字记载,许多丰功伟绩令人扼腕地被埋藏进了历史的深处,对于舜皇,只能从《史记》等历史文献中窥见其一鳞半爪,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却能佐证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有学者在《三皇五帝时代》中考证说:“帝舜39年,舜南巡衡山,征三苗,至于九峰山,死于苍梧之野。随征的舜妻娥皇、女英在洞庭湖君山居住,闻夫死,追之不及,相拥恸哭,泪洒湘竹,皆成斑文,死于湘江。”
《战国策•魏策一》载,吴起对魏武侯曰:“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也就是说三苗国的南边有文山,北边有衡山,即位于衡山与文山之间。其实,三苗国远不止这么大,吴起的意思是,衡山之南与文山之北是三苗国的中心。
清代嘉庆年间修订的《全州志》卷之一·舆地载:“文山在升乡界,去城四十里。”“今考洮水出山屋源,在文山上。”《全州志》卷之一·舆地载:“洮水在城北三十里,发升乡山屋源,有二源,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风王殿岭。……经文山下,……傍会湘水。”也就是说,此文山应该在湘江源头的不远处。新宁县崀山、舜皇山在全州县正北,衡山西南,无疑是三苗国的中心地段。
《礼记·檀弓上》记曰:“舜葬于苍梧之野”。郑玄注:“舜征有苗而死,因留葬焉。”
司马迁《史记》记云:“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从以上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足可看出,舜皇晚年的人生轨迹,是常居岳阳市洞庭湖君山一带,再率众南巡衡山一带,同时南征新宁县崀山、舜皇山一带,再往南巡狩至广西苍梧县一带,并在此驾崩,再移葬湖南九嶷山,而其英灵留恋的地方当是被征服的“三苗”之地新宁县一带,于是其精魂化而为石,是为“舜皇石”,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首领,将舜皇赐名为“山之良者”的山取名为“崀山”,将崀山附近的一座山取名为“舜皇山”。
4000多年前,舜帝(即舜皇)南征三苗,其初心是为了以武力征服三苗。以仁德著称的舜帝,不忍刀兵相见,便以文治教化作为主要手段,将中原文明带到华夏南部蛮荒之地,教当地民众耕田种植谷物,豢养家禽家畜,三苗国百姓的生活与生存境况越来越好。以丹霞地貌著称的崀山,有不少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犁、石刀、石锄等,据说是舜帝教当地百姓生产劳作时使用过的工具;还有很多不算圆钝的石剑,据说是舜帝教当地百姓制造的防身和狩猎的武器。而今的新宁各地,还流传着“舜帝南征变南巡,三苗百姓享太平”的民谣。
舜帝南征就这样成了舜帝南巡。他所带领的大批将士,也分散在沿途,来到三苗国腹地的舜皇山、崀山一带的,只有为数不多的精壮武士和一班老臣谋士。
传说舜帝驻跸于舜皇山,但常常流连于崀山、舜皇山之间。舜帝来此之前,当地百姓大都以能避风躲雨的偏狭之地活动,相对比较清静。舜帝与随行人员来了之后,教当地百姓开荒种地,砍伐树木建房,在这里大兴土木,惊动了潜伏于崀山巨岩下面名叫相柳的巨妖。
相柳是远古大神共工的下属,蛇身九头,是一条凶恶的孽龙。郭璞注《山海经·大荒西经》引《归藏·启筮》写道,共工长着人脸蛇身,头发为红色。当年共工怒触不周山,破坏天体,导致天下大乱,后来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才免去一场人间灾难。共工却因此被流放幽州,作为共工之臣的相柳,自知厄运难逃,为了躲避盘古大神追杀,早就溜之大吉,藏匿于崀山大片赤色(丹霞)山石之中。相柳凭一己之力,在一块高耸的巨石之中凿出一条洞穴,藏身其中。这便是现在的“天一巷”,又叫“一线天”。
尽管藏身“天一巷”,还是免不了舜皇带人的四处剿杀。被搅扰得难以安生的相柳,开始兴风作浪,残害生灵。
舜帝率领武士们手挥利剑,追杀相柳。在今崀山大战几天几夜,惊天动地。当地不少百姓命丧相柳之手,舜帝也几次险遭荼毒。这次大战,惊动了南方神兽朱雀,飞临崀山上空。相柳一见,舜帝与当地百姓有大神相助,料不能胜,急忙逃窜。相柳试图进入夫夷江,但被朱雀阻挡去路。相柳无奈,只得翻越舜皇山,进入永州东安。
相柳丢盔弃甲地从新宁县地界逃往东安县地界,一路上疲于奔命,磨掉了身上不少的鳞片,这些鳞片年深日久之后就都化成了一块块的青石板,铺了一路几十里,一步一个台阶,最终延伸、蝶变成连通湘桂大地的悠悠古道。相柳逃窜路过的山,东边是东安县大庙口镇,西边是新宁县清江桥乡,中间这条鳞片幻变出来的石板路,每天都有挑脚买担、走亲访友的人以及货郎往来新宁、东安之间,不知踏过多少脚印。由于山中岔道多,乡民每隔五里左右的路边竖一石碑,指示方向。
且说当时的舜帝等人岂肯罢休,一路追杀,经大庙口镇,到新宁、东安、全州交界处的八步岭附近,相柳进入湘江源头潇水,继而隐身于湘江逃窜,捡得一条小命。
虽然舜帝等人未能斩杀相柳,却为当地百姓消除了祸患。后来,相柳被大禹所杀。赶走相柳之后,舜帝继续南下进入广西全州、资源等地,不幸崩于苍梧之野。舜帝爱护人民、造福于民:“润天地、识气象、怜众生、护万物、爱禽兽、睦友邦”,倡导“天人协和、万物共荣”之公德感动了盘古,盘古便发出神功,将舜帝的精气神弥漫于崀山之上,最终凝聚成一座天然石雕,**耸立在夫夷江畔,镇住相柳,为的是不让孽龙阴魂不散、卷土重来。
当地还有另一个版本,说是西南巴国的巴蛇在这里兴风作浪,被舜帝斩杀。《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舜帝后来崩于苍梧之野,尸体运往九嶷山,灵气化作一阵清风,落在崀山,凝聚成擎天巨石。
清江桥桃花岛上的马園岭留有舜皇南巡祭祀天地的香炉——香炉石,传说舜皇帝祭天以后没有带走化为巨石了,还娥皇、女英留下来的轿子——轿顶石,皇冠——皇冠石,堆起来的一座山传说是舜皇的衣冠冢。
本来这座巨石就是舜皇的化身,叫他“舜皇石”再好不过了,可历史总是跟我们开玩笑。清朝有个名叫邹道聘的诗人,在游览崀山时看到了舜皇石,觉得他形象威武俨然如一位将军,因他不懂得舜皇在三苗崀山一带的历史故事,便将其误称为“将军石”,还写下一首《将军石歌》:“荆湘南极粤西东,别有将军石一峰,巍然屹立势从容,伟悟秀杰敬重瞳……烟风雨中,犹作当年战斗容,流水仿佛声汹汹。”从此谬种流传了若干年。人们开始跟风称“舜皇石”为“将军石”,就连新宁籍作家李波也将错就错。
联曰:演绎五千年道德,功归舜帝;弘扬九万里文明,绩铸神州。
舜皇石,坐镇南方,面朝东北山水望穹苍,心怀中原大地思华夏,他矗立在离舜皇山不远的崀山,凝视新宁县域,回想走过的百年沧桑、三苗起落,岂能不胸襟飘荡,壮气横飞;岂能不心怀黎庶,恋恋不舍?倘若执意将舜皇降格为将军,执意将“舜皇石”定义为“将军石”,岂不辜负了这一方敬他爱他的芸芸众生?
历史和传说总有那么些巧合。巧合的是,舜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得知舜帝崩于苍梧之野后,急忙从洞庭湖君山骑着一头神驴(其实是骆驼)南下来到舜皇山,二人哭瞎了眼睛,血泪染红了舜皇山的竹子,成了斑竹和湘妃竹。现在,舜皇山中尚有“娥皇溪”与“女英溪”。娥皇、女英哭过之后,依旧南下,追寻舜帝足迹。当她俩穿越崀山时,迷了路,在山中转了好几圈,最终在一老人指点下走出迷宫一样的崀山。
后来,娥皇、女英去世,她们对舜帝的爱,同样也感动朱雀,朱雀上报给女娲娘娘,女娲娘娘遂让她们姐妹二人连同神驴的精气神都追随舜帝而来,弥漫在崀山,汇聚成“神驴石”与“娥皇女英石”。光阴轮转,岁月漂流,人们渐渐地淡忘了具有纪念意义“神驴石”与“娥皇女英石”的命名。到了清朝,人们发现“神驴石”特像骆驼,便将其称为“骆驼峰”,“娥皇女英石”中一大一小两块巨石紧挨着,其中一块上大下小的巨石,像是一只倒立的辣椒,人们便开始称其为“辣椒峰”。两处纪念舜皇宠妃娥皇、女英的处所就这样被改了名。为了正本清源,也有将“骆驼峰”重新改称为“神驴石”、将“辣椒峰”重新改称为“娥皇女英石”的必要。
联曰:民情淳厚,县份文明,舜域终将燃圣火;崀笏巍峨,丹霞焕彩,扶夷毕竟领风骚。
而今的舜皇石,独立在清澈的夫夷江之滨,面对悠悠苍天,发着千年浩叹;而今的崀山,跻身于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牵动殷殷民意,奏响万里弦歌。面善心慈的舜皇石,目睹了世界风云的千变万化;威雄伟岸的舜皇石,守护着新宁这方水土的安宁。新宁,不否认过去的“将军石”,但更需要正本清源,还其历史真面目的“舜皇石”。我们,包括数十万的新宁人民,需要在舜皇山的旁边,看到舜皇石,听到全世界都叫这座神奇的巨石为“舜皇石”。因为他是一座精神丰碑,代表着舜帝的文化遗存和历史背景,象征着远古仁者以德服人的文化风骚和人文素养,能寄托**勤劳善良的人们的期许和意愿,适合新宁县“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打造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名县的价值取向,能表达我们的心!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